乡镇级分站:
您好,欢迎您访问bet365体育在线大陆!联系电话:0564-2717561
当前位置:首页 > 干部人才 > 人才工作

华西村人才工作探微

发布日期:2017-02-13   作者:刘虹   来源:组织部   阅读: 次

华西培训_副本.jpg



初 见 华 西

我作为脱贫培训班的一员,来到被誉为“天下第一村”的华西。初到华西,犹如春风拂面,一排排规划整齐的别墅被繁茂的绿树掩映,象一幅幅完美的图画映入眼帘,要不是早有耳闻,真难以相信,这个被称作“村”的优雅所在真实地呈现在眼前。

华西村的成功除了有一个好的实干家、思想家作为引路人,做到了“三宽(眼界宽、思路宽、胸襟宽)”、“六敢(敢抓、敢管、敢负责,敢试、敢闯、敢创新)”,华西村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经验和做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学习。

人才是致富的关键

华西村致富的关键,是抓住了“人才”这个牛鼻子。他们认准人才出效益,办了200多个企业,办一个成一个,得益于尊重人才,善用能人。 华西村老书记吴仁宝,一生勤俭节约,但是在聘任技师上舍得投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是“官、产、学”的结合,对于经济学专家、法学专家和工程技术专家这三种实用人才,他们千方百计地把聚集起来:经济学专家帮助决策,法学专家帮助维权,工程技术专家帮助技术改造,开发新产品。      

比如,华西村发展生物农业,曾经靠种灵芝,1.2亩地起家,到每年收入2个亿,突出了科技兴农。他们紧靠科技,从国外引进椴木,种植黑麦、高钙黑大米等稀有品种,同时送人才到国外学习种植技术,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人才致富、科学致富。

人才要科学施用

华西始终坚持一视同仁,不分内外,人尽其才。做到举贤不避亲,举亲不避嫌,举亲必须贤。总结出用人少疑,疑人少用;小才有用,大才重用;外才我用,关键在用等用人理念。现在华西村实现了工业、农业、服务业等五业并存。他们的自主转型,由体力转为脑力,对于人才实现科学的管理,并且形象地描述为“上错车的可以转车,到站的就开心地下车”,个人理解就是因材施用,合理流动,把人才放在合适的岗位。

小康大业  人才为本

市场竞争说到底也是人的素质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华西长盛不衰,是因为华西培养出了大量现代化人才,他们学技术、学外语,华西人不论是从政治上还是从经济、文化上讲,他们都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

中国加入世贸后,华西成立了“江苏华西国际贸易公司”,接通了信息高速公路,建立了网站,设立了华西村网页,将华西近万种新产品全部上网,使华西村经济一跃上了网络和电子商务经济的高平台,和亚、欧、美50多个国家进行网上交易,外贸额高速度激增。  

有了好的人才,华西的发展就能一代胜一代。吴仁宝老书记曾说,不怕华西不发展,就怕后继无人,有了人才,有了知识,现在的资产少一点,今后也能发展得多一点。华西注重以人为本,培养、广纳能用好人才的大人才,能排难克险的人才,能创造高效益的人才,能推动华西“三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人才,能构建和谐社会的人才。

几 点 思 考

华西村的识人用人之道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近年来,中央和省、市、县先后出台了多个关于人才工作的政策性文件,中共中央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日前,中共安徽省委印发《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安徽人才“30条”),从战略的高度,对人才工作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指导作用。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更应充分认识人才的重要性,全力做好人才工作。

一是积极引进人才。政策法规做保障。为营造爱才、惜才的外部环境,我市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实施意见》和《六安市柔性引进市外人才暂行办法》等文件,为加快引进高层次人才和柔性引进市外人才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强化服务人才意识。搭建供需平台,坚持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如教育系统对师资学科和岗位结构不配套,幼教、音体美、英语、计算机等学科人才严重不足的情况,要根据需求,及时调整编制和岗位设置,加大招聘力度;优化人才引进方式。适当放开国有企事业单位对用人的自主权,对急需紧缺的特殊人才,开辟专门渠道,实行特殊政策,实现精准引进,为人才松绑。

二是真情留住人才。改变过去“重物质投入,轻人才投入”的观念,除了国家现有的资助奖补等人才政策外,深入调研,地方出台切实可行的关于引进人才的配套管理措施,如地处偏僻的矿山企业,要优化外部环境,实现科学管理,解决引进人才的任职、社会保障、户籍、子女教育等问题,解除他们的后顾之忧。对教育系统优秀教师流失严重的情况,注重改善工作条件,设法提高待遇,如职称评、聘要根据实际放开指标限制;对引进的外部人才推行宽松、协商式、灵活、科学的管理模式,感情留人,实现个人和社会的互利共赢。

三是大力培育人才。全面提升现有人才队伍素质。做好人才储备工作,建立各类人才资源人才库,借助当地职业教育平台,和各大高校继续教育学院的教学资源,加大各类人才的培训力度。积极开发当地人才资源。针对基层教育部门师资和卫生系统医护人员缺口严重的现状,建议恢复地方卫校,加强地方师范生的培养工作,定向培养一批能够安心扎根乡村的全科教师和卫生技术人员,经常开展适合基层教育和卫生人员的实用业务培训。